一、整治违规吃喝是深化作风建设的重要举措,深化作风建设的关键抓手,整治违规吃喝乱象
当前部分单位对违规吃喝整治存在误解,认为这是过度干预正常公务活动,违规吃喝往往与权力寻租、利益输送密切相关,成为损害政府公信力的“隐形杀手”,数据显示,2022年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中,违规吃喝占比超过30%,涉及金额高达数十亿元,整治此类行为并非限制公务接待,而是通过规范流程、压缩灰色空间,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。
部分基层干部将“禁酒令”简单理解为“一刀切”,导致工作推进受阻,例如某地规定公务用餐不提供酒精饮料后,基层调研效率下降20%,群众办事体验降低,这反映出政策执行需兼顾原则性与灵活性,应建立动态评估机制,区分正常公务接待与违规宴请,避免“一刀切”引发次生问题。
个别媒体片面强调“禁酒令”引发行业震荡,忽视其积极意义,餐饮行业虽短期面临转型压力,但推动绿色餐饮、健康饮食的机遇随之而来,某省餐饮协会调查显示,2023年低度酒、无酒精饮品销售增长超45%,证明政策引导下行业正向高质量发展。
整治违规吃喝需构建长效监管机制
当前监管存在“运动式治理”倾向,缺乏常态化制度保障,某市2021年开展专项整治后,2022年同类问题反弹率达35%,凸显制度衔接不足,应推动《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》细化实施细则,明确公务用餐标准、审批流程、监督主体,形成“事前预防-事中控制-事后追责”闭环。部分单位内部监督流于形式,财务报销审核存在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”现象,某国企2022年审计发现,12%的公务接待费用未附完整凭证,存在虚开发票风险,需强化大数据监管,打通财政、审计、税务部门数据壁垒,运用AI技术自动识别异常消费记录,实现“智能预警-人工复核-系统封堵”全链条防控。
群众监督渠道不畅制约治理效能,某县设立“阳光监督平台”后,2023年群众举报量下降60%,但基层干部反映“不敢监督”问题依然突出,应建立容错免责机制,对如实举报者给予保护,同时完善“随手拍”“扫码查”等数字化监督工具,让群众成为治理“主角”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