兴化民法典宣传新举措:普法惠民在行动

兴化民法典宣传新举措:普法惠民在行动

兴化民法典宣传新举措:普法惠民在行动
(兴化民法典宣传新举措:普法惠民在行动)

近年来,江苏省兴化市在民法典宣传中推出一系列创新实践,将法律知识融入群众生活,让普法真正“接地气、聚民心”。这些举措不仅形式多样,更注重实效,成为基层法治建设的亮点样本。

创新形式:从“单向宣讲”到“沉浸体验”

传统普法常以讲座、发传单为主,群众参与度有限。兴化市打破常规,推出“民法典情景剧进社区”活动,由本地文艺团队根据真实案例改编短剧,再现邻里纠纷、婚姻继承等常见矛盾。演员在演出中穿插法律条文解读,结束后由律师现场“复盘”,观众可直接提问。这种“案例演绎+互动答疑”模式,让法律条文变得鲜活易懂。今年已开展32场演出,覆盖全市18个乡镇。

针对农村地区,司法局推出“法律明白人”培养计划。从各村选拔热心公益的村民,经系统培训后担任普法联络员。他们熟悉方言俚语,能用“茶桌唠嗑”“田头闲谈”方式讲解宅基地、土地流转等实用法律知识。目前全市已有527名“法律明白人”,协助调解纠纷逾200起。

科技赋能:打造24小时普法矩阵

线上平台建设同步发力。兴化市司法局联合融媒体中心开发“法典随身听”小程序,将民法典1240条法条转化为3-5分钟语音故事,内容涵盖宠物伤人、高空抛物等热点话题。群众通勤、做家务时可随时收听,上线半年点击量突破40万次。

针对老年群体,23个社区服务中心配备智能法律咨询终端。通过语音交互技术,老人只需说出问题,机器自动匹配相关法条,并打印出简明指引单。例如询问“子女不赡养怎么办”,终端会输出《民法典》第1067条内容及本地法律援助热线。

长效机制:惠民服务制度化

普法成效最终要体现在解决问题上。兴化建立“三级法律服务响应机制”:村(社区)设法律顾问值班岗,镇司法所每周巡回应诊,市级成立专家团处置复杂案件。某乡镇服装厂曾因疫情影响拖欠工资,法律顾问第一时间介入,依据《民法典》合同编条款促成分期支付协议,避免。

市教育局将民法典纳入校本课程,组织中学生参与“模拟法庭大赛”。学生通过扮演审判长、原告等角色,深度理解未成年人保护、网络侵权等法律规定。获奖案例被制成教学视频,供全市学校使用。

这些实践获得省级法治建设督导组肯定,相关经验入选《江苏省基层普法创新案例集》。数据显示,2023年兴化市民事诉讼案件同比下降11.3%,法律咨询满意率达96.8%,印证了“精准普法”对社会治理的积极效应。未来,兴化计划将民法典宣传与“智慧城市”建设结合,通过数据分析捕捉群众法治需求,让普法服务更智能、更温暖。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