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夏季,我国多地遭遇历史罕见的高温天气,多地气温突破历史极值,重庆、北京、上海、杭州等城市连续多日刷新高温纪录,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超过40℃,成为全国高温“新标杆”,气象部门发布红色预警,提醒公众做好防暑降温措施。
多地气温刷新历史极值
据中国气象局数据,7月以来,重庆、四川、湖北、河南等地气温持续攀升,重庆北碚区7月16日气温达45.4℃,打破当地1951年以来的最高温纪录;北京7月21日气温达42.6℃,为1961年以来最高;上海7月20日气温达40.6℃,创历史第二高,这些数据表明,极端高温天气已成为夏季常态。
高温天气的气象成因解析
气象专家指出,此次高温天气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,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,导致南方持续受“西太副高”控制,形成“铁板烧”天气,北方受大陆高压影响,高温范围扩大,北极放大效应加剧了高温热浪的强度和持续时间。
高温对民生的影响
极端高温对农业、交通、电力等行业造成冲击,多地农田出现“烤田”现象,水稻、玉米等作物减产,铁路部门调整运输计划,部分列车停运;电网负荷激增,多地启动限电措施,城市内空调使用率飙升,居民用电量同比增加30%以上。
高温下的城市应对措施
各地政府启动应急预案,加强高温防御,北京、上海等城市开放200余个便民服务点,提供免费饮水和防暑药品;杭州推出“高温津贴”补贴政策,保障户外工作者权益,多地加强绿化工程,通过喷淋系统降低道路温度,缓解“热岛效应”。
高温天气的历史对比
对比近50年气象数据,2023年的高温强度和范围均超历史同期,2022年同期全国日最高气温超35℃的站点仅200余个,而2023年已超过400个,专家警告,若全球变暖趋势持续,未来十年可能出现更多极端高温事件。
未来高温趋势预测
气象部门预测,8月我国仍处于高温主季,长江中下游、华北、东北等地将持续受高温影响,9月随着冷空气增强,高温范围将逐步缩减,但局部地区仍可能出现“短时强高温”,需警惕午后至傍晚的突发性高温。
公众防暑降温指南
专家建议公众采取科学防暑措施:避免10:00-16:00外出,外出时佩戴遮阳帽、墨镜;多补充水分,饮用含电解质的饮品;使用空调时注意通风,防止一氧化碳中毒,企业应落实高温停工制度,保障劳动者健康权益。
极端高温的长期警示
此次高温事件暴露出我国气候适应能力的短板,专家呼吁加快能源结构调整,推广清洁能源和储能技术;完善极端天气预警系统,提升城市韧性,公众需增强气候危机意识,从日常行为减少碳排放,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