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川发布大范围地灾预警引关注 集中防范秋冬季极端天气,四川秋冬季极端天气防范升级 大范围地灾预警发布在即

10月15日,四川省自然资源厅联合气象、水利部门发布重要预警,宣布全省21个市(州)中的58个县(市、区)进入地质灾害高发期,预计11月至次年3月为地灾高发窗口期,涉及人口超500万,此次预警覆盖川西高原、盆周山区及川中丘陵地带,重点防范山体滑坡、泥石流、地面塌陷等灾害,系本年度首次跨区域联合预警。

四川发布大范围地灾预警引关注 集中防范秋冬季极端天气
(四川发布大范围地灾预警引关注 集中防范秋冬季极端天气)

最新预警信息解读:受哪些因素影响?

据气象部门数据,2023年四川累计降雨量较常年偏多23%,特别是9月以来,盆周山区单日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,叠加地质构造脆弱、植被恢复期降雨集中等特点,导致土壤含水率超过安全阈值,地质专家指出,此次预警区域中,70%为近五年发生过大规模地灾的“历史高风险区”。

重点防范区域与灾害类型

预警明确将雅安、甘孜、阿坝、眉山等4个州(市)列为重点防控区,其中泸定县、丹巴县等12个县需实施24小时驻点监测,主要防范对象包括: 1. 坡度25度以上斜坡区域 2. 近期新开挖的边坡工程 3. 2022年后发生过大规模滑坡的沟谷 4. 农田灌溉渠周边裸露土体

地质灾害防治“三色预警”机制升级

四川省应急厅宣布启用新版预警系统,通过卫星遥感、无人机巡查、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,将风险等级分为蓝、黄、橙、红四级,目前全省已布设地灾隐患点监测设备2.3万台,较2022年增长18%,对橙色以上预警区域,实行“一险一策”应急预案,要求地方政府在2小时内启动应急响应。

历史数据揭示地灾高发规律

统计显示,2000年以来四川年均发生地质灾害1.2万起,其中87%集中在7-9月降雨季,但2023年呈现新特点: - 滑坡类灾害占比下降至62%(2022年为78%) - 塌陷类灾害同比上升45%,与人为开挖有关 - 冬季冻融灾害风险较往年增加30% 中国地质大学(成都)教授李明指出:“人类活动导致的地质环境改变,已成为地灾发生的主因之一。”

公众需警惕的7类危险信号

除官方预警外,民众应主动观察: 1. 河道出现异常水位波动 2. 山体表面出现裂缝或渗水 3. 突发沉砂、泥浆从坡脚渗出 4. 马尾松林大规模倒伏 5. 井水突然变浑浊或下降 6. 家禽家畜异常躁动 7. 雨后2小时内闻到腥臭味 发现上述情况,须立即拨打12122或12345热线。

政府启动“地灾防治百日攻坚”

10月16日起,四川省开展为期100天的专项治理: - 完成5000处高风险隐患点工程治理 - 建立省-市-县三级视频会商系统 - 为200万农户配备简易监测设备 - 开通地质灾害应急“绿色通道” 雅安、乐山等地已率先实施“以工代赈”政策,组织受影响群众参与隐患点修复工程,日均投入人力超1.2万人次。

未来三年防治规划与科技赋能

根据《四川省地质灾害防治“十四五”规划》,到2026年将实现: 1. 高风险区监测全覆盖(达98%) 2. 建成地质灾害防治大数据平台 3. 地质灾害保险覆盖90%受灾群众 4. 灾害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内 科技部已批准在四川建设“地质灾害智能防控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”,计划投入3.2亿元研发新型监测材料和AI预警算法。

(全文共1136字)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