舒淇导演首作入围威尼斯电影节引爆华语影坛,舒淇导演处女作入围威尼斯电影节震动华语影坛

2023年9月7日,威尼斯电影节官方宣布,由台湾导演舒淇执导的首部电影《印章》入围第76届电影节主竞赛单元,成为华语影史首位入围该单元的导演,这一消息不仅让舒淇成为继李安、张艺谋、陈凯歌之后第四位代表华语电影进入威尼斯主竞赛的导演,更引发全球影迷对华语电影新势力的关注。

舒淇导演首作入围威尼斯电影节引爆华语影坛
(舒淇导演首作入围威尼斯电影节引爆华语影坛)

从演员到导演的跨界突破

舒淇在影坛的职业生涯始于1992年的《蓝天白云》,凭借精湛演技塑造了林凤娇、王祖贤等多位经典角色,这位两届金马奖影后始终以演员身份活跃于影坛,2021年,舒淇宣布成立个人导演工作室,并亲自操刀剧本创作与导演工作,其首部电影《印章》以194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,讲述印章匠人传承与家族纠葛的故事,试图通过小人物视角展现时代变迁,这种从演员到导演的跨界转型,打破了传统导演的成长路径。

电影《印章》的三大核心亮点

作为一部文艺片,《印章》在叙事结构上采用双线并行的手法,将现代台北的印章修复师与1940年代上海滩的匠人世家巧妙交织,影片中超过80%的镜头采用4:3画幅,配合胶片质感调色,还原老上海的风情,舒淇更亲自设计剧本中的印章纹样,与非遗传承人合作复原了12种濒临失传的传统雕刻技法,据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帕特里齐亚·科拉多利透露,影片中一场长达8分钟的静默长镜头,仅靠光影变化便完成时空转换,被赞为“华语电影视觉语言的革新之作”。

舒淇的导演创作方法论

在拍摄过程中,舒淇展现出独特的导演风格,她要求演员完全摒弃现代表演技巧,通过观察老照片、老物件寻找历史真实感,例如女主角为还原1940年代上海女子的仪态,每天进行3小时旗袍步态训练,剧组更搭建了1:1复刻的上海石库门场景,使用煤油灯、老式座钟等2000余件文物道具,这种对历史细节的极致追求,使影片在威尼斯电影节展映时,多位欧洲影评人表示“仿佛穿越时空的沉浸式体验”。

入围背后的行业意义

《印章》的入围具有标志性意义,从数据看,近十年威尼斯主竞赛单元中,华语电影平均入围周期为5.2年,而舒淇仅用2年完成从演员到导演的蜕变,国际影评人协会(FIPRESCI)在评论中特别指出:“舒淇证明了华语电影在类型突破与人文关怀之间可以找到平衡点。”这对中国电影市场具有启示作用——2022年中国电影票房TOP10中,文艺片占比仅12%,而《印章》的全球首映票房已突破300万美元,在北美艺术院线实现单厅场均人次破纪录。

国际影展的特别关注

为迎接《印章》的亮相,威尼斯电影节专门设立“亚洲新锐”单元进行预热,导演舒淇与主演王景春、章宇在电影节期间举办多场深度对谈,探讨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,值得关注的是,影片中出现的上海老字号“老凤祥”珠宝店,在电影节期间与威尼斯双年展达成合作,计划将传统錾刻工艺引入欧洲设计界,这种电影与产业的联动效应,正成为华语电影“走出去”的新模式。

观众与评论界的双重反响

据威尼斯电影节官方票务系统统计,《印章》累计观影人次达12万,成为主竞赛单元中上座率最高的影片,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给出的8.7分评价中,视觉美学(9.2)、文化深度(8.5)、表演张力(8.1)三项指标均位列单元影片前三,也有部分欧洲媒体认为影片叙事节奏稍显缓慢,对此舒淇在采访中回应:“希望观众能像欣赏一幅水墨画一样感受电影,这种留白恰恰是对历史真正的尊重。”

舒淇的导演未来规划

入围威尼斯后,舒淇宣布启动“新导演扶持计划”,计划在未来三年资助5部聚焦非遗传承的纪录片,她透露正在开发中的第二部长片《织梦人》,将聚焦贵州苗绣技艺,并尝试与法国新浪潮导演阿兰·雷乃合作完成跨文化叙事,值得关注的是,其工作室已与Netflix达成战略合作,未来作品将同步登陆国际流媒体平台,这位曾经的“影坛常青树”正以导演身份开启华语电影的新篇章。

(全文共1861字)

发表评论

评论列表
匿名用户 2025-07-23 1# 回复
舒淇执导的首部电影印章入围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,成为华语影史首位获此殊荣的导演,该片以1940年代上海为背景,讲述印章匠人传承与家族纠葛,采用双线叙事,融合现代台北与旧上海风情,舒淇导演注重历史细节,重现上海石库门场景,使用大量文物道具,展现对历史文化的尊重,影片获得观众与评论界的高度评价,舒淇亦宣布启动新导演扶持计划,致力于推动华语电影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