强化城市定位与功能优化,城市功能重构与定位升级双轮驱动发展新格局

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要求,各地需科学制定城市定位和发展目标,突出差异化竞争优势,会议强调“多中心、组团式”城市结构布局,避免同质化竞争,通过优化产业分工和空间资源配置,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,重点城市需聚焦高端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,中小城市则要依托本地特色发展文旅、农业等产业,形成“大城带小城”的协同发展格局。

强化城市定位与功能优化
(强化城市定位与功能优化)

推进绿色低碳城市建设

会议将绿色低碳作为城市转型的核心任务,提出“双碳”目标下的系统性改革路径,要求新建城区100%达到绿色建筑标准,既有建筑改造需优先采用可再生能源技术,重点推广海绵城市、生态廊道和碳汇林建设,推动交通、建筑、工业等领域全面电气化,北京、上海等先行示范区已试点“零碳园区”,通过分布式能源和智慧管理系统实现碳排放强度下降30%以上。

深化民生福祉工程

会议将保障性住房、医疗教育等民生项目列为重点,明确“15分钟生活圈”覆盖率2025年达90%,住建部数据显示,2023年全国新增保障房开工量突破800万套,重点向老旧小区和县域倾斜,医疗方面,推进“三甲医院市县全覆盖”,教育领域实施城乡师资流动计划,确保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,深圳、成都等地已试点“社区食堂+智慧配送”模式,解决老年人用餐难题。

加快数字化转型与创新

城市大脑、数字孪生等新技术成为改革抓手,会议提出“2025年地级市全覆盖”的数字化目标,杭州城市大脑已整合2000余个政务系统,实现交通信号灯自适应调控,高峰期通行效率提升25%,上海浦东新区试点“一网统管”平台,通过AI算法实时监测1700万个物联感知设备,应急响应时间缩短至10分钟以内,同时要求建设50个国家级智慧工地示范项目,推动建筑业数字化转型。

健全城市安全风险防控体系

会议将防洪排涝、地质灾害等风险防控纳入法治化轨道,明确2025年前完成全国城市防洪能力达标评估,应急管理部启动“智慧应急”三年行动,部署10万套山洪灾害监测预警设备,2023年成功预警极端天气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同比下降40%,北京、广州等特大城市建立“地下管廊健康监测系统”,实时监测直径500毫米以上排水管道运行状态。

促进区域协调发展

会议提出“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粤港澳大湾区”三大城市群深化合作,重点建设30个跨省域产业合作示范区,中欧班列“满洲里-欧洲”线路开通后,带动内蒙古边境城市外贸额增长58%,成渝双城经济圈实施“产业链互补计划”,共建30个跨区域产业园区,电子信息产业产能提升至全球15%份额,中西部城市通过“东数西算”工程承接数据中心集群,乌兰察布数据中心集群PUE值降至1.15以下。

完善城市治理现代化机制

会议要求2024年完成城市综合执法体制改革,组建“一支队伍管执法”模式,广州黄埔区试点“AI+城管”平台,通过5G摄像头自动识别违建行为,案件处理效率提升70%,南京建立“市民提案直通车”机制,2023年采纳市民建议1.2万条,推动加装电梯、停车改造等项目落地,同时推行“项目经理负责制”,在50个试点城市实行建设全过程质量安全终身追责。

构建可持续城市更新模式

会议明确“留改拆”并举原则,严控大拆大建,北京杨梅竹斜街改造保留90%历史建筑,引入非遗工坊带动就业300人,成都玉林片区通过“微改造”更新老旧院落560栋,居民满意度达92%,建立城市更新基金制度,上海设立300亿元市级引导资金,撬动社会资本参与,要求2025年前完成2000万套老旧小区基础设施改造,推广“光伏屋顶+储能”一体化项目,实现能源自给率20%以上。

发表评论

评论列表
匿名用户 2025-07-19 1# 回复
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城市差异化发展,推进绿色低碳、民生福祉、数字化转型,健全安全防控体系,促进区域协调发展,完善治理机制,构建可持续更新模式。